97年10/2、10/4兩天,分會協助花蓮縣農業局在花蓮市國興里進行「花蓮縣沙氏變色蜥清除計畫」之社區宣導及辨識清除課程,花蓮縣農業局希望藉此計劃之執行,能將此外來入侵種對環境的衝擊降到最低,進而達到清除的目標。課程結束之後,幾位居住於該社區及附近的會員們,非常熱心、義不容辭地,立即投入協助清除入侵物種的工作。 什麼是『沙氏變色蜥』? 沙氏變色蜥原產於美洲加勒比海上小島,包括:古巴、巴哈馬群島。在人為引進墨西哥、瓜地馬拉、宏都拉斯、美國(夏威夷、佛州、德州….)等地後,因牠強烈的領域能力、競爭力,已嚴重影當地不同種蜥蜴的之生存問題。 台灣首次在2000年9月時,於嘉義水上鄉三界埔苗埔附近發現,2002年發表。農委會林務局94年於該區進行調查、宣導、清除工作,目前局部區域的數量仍相當多,但卻尚未發現族群有明顯擴散之勢。花蓮則是在95年7月20日張乃千先生於國興里住家前發現,經確認無誤後,發表於自然保育中心季刊第五十七期。他希望能有更多先進共同投入調查研究,並能採取適當對策,為花蓮這塊淨土把關。依其這段時間以來的觀察發現,目前該物種似乎還僅侷限於國興里附近,棲地亦無明顯擴散。
◎目前唯一在台灣建立族群的變色蜥科蜥蜴;本科蜥蜴以個繁殖能力稱著的類群,全長:8-20cm;卵生:每次僅產1顆卵。 ◎辨識重點:體鱗細緻;腳趾具有皮瓣;有耳孔(攀蜥沒有);會斷尾逃生(攀蜥不會);示威時橘紅色喉囊展開呈半圓形,而非如攀蜥般的三角形。 ◎在棲地的利用上,牠們也和台灣低海拔常見的斯文豪氏攀蜥相似。喜於墾地、較稀疏的林緣或住家附近等有人為干擾的環境活動,以樹棲為主,但偶爾亦會跑到地面上;會以小型之昆蟲或其他節肢動物為食;而在避敵時,由於牠們身體柔軟加上體型小,很容易便能夠藏匿到一些較小的縫隙中,且沙氏變色蜥體色的深淺會隨環境改變,躲藏時要被發現也並非易事。。 ◎在生殖方式上,雖然雌蜥每窩僅產1枚卵,但卻可以左右輸卵管交替的方式,在單一生殖季,多次產卵,且產下的卵會到處散布,藏匿於包含落葉等覆蓋物下或植物縫隙間等的各種不同位置。因此其個體或者是卵,隨著植物的大量進口而夾帶其中,應是不難。且此特殊的習性,對於牠們族群的擴散,應是有著一定的幫助。
|
|
|
沙氏變色蜥
|
近似種_斯文豪氏攀蜥(母)
|
猜猜我們是誰? (左:沙氏變色蜥;右:攀木蜥蜴)
|
向高士老師說:『他曾前往嘉義三界埔,對附近居民進行訪問,當地居民說:「三界埔苗圃常會引進一些外來的植物栽種。」』因此,讓人不得不懷疑,此苗圃在沙氏變色蜥進入台灣的這件事上,所扮演的角色。 另外,希望大家在野外、住家附近如有發現疑似種,請儘可能拍照或捕捉後,通報花蓮縣政府農業局保育課,千萬不要讓外來入侵物種危及原棲地物種之生存,成為另一個巴西龜、福壽螺…..事件。
*感謝資料提供:向高士老師、葉國政先生、張乃千先生(會員、宜昌國小老師)、陸大光、花蓮縣政府農業局 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